十年前那个飘着细雨的秋日,我在出租屋的旧电脑前敲下了一串代码,用攒了三个月的生活费买下 20 个比特币。当时的数字钱包像个简陋的记事本,蓝色进度条跑完时,屏幕上跳出的 “交易完成” 提示,远不如后来收到的工资短信让人激动。
最初的两年,那些躺在硬盘里的代码像被遗忘的旧照片。偶尔在深夜刷到论坛里 “比特币突破 100 美元” 的帖子,也只是随手关掉页面,转头继续赶第二天要交的策划案。直到 2017 年的夏天,同事聚餐时有人聊起虚拟货币,我才猛然想起那个尘封的钱包文件,登录平台时盯着 “单价 2 万美元” 的数字,手指在提现按钮上悬了三分钟,最终还是点了关闭。
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是 2020 年的三月。全球市场暴跌的恐慌中,比特币单价从 1 万美元跌到 4000 美元,手机里的行情软件每十分钟就弹出红色警报。我翻出积灰的移动硬盘,插在新换的笔记本上,看着钱包里 20 个未动的数字,突然想起十年前买下它们时,只是觉得 “这种去中心化的技术很有趣”。
如今打开钱包,数字后面的单位早已换成了六位数的美元。但比账面数字更清晰的,是这十年里见证的周期:从少数极客的玩物,到资本市场的新宠;从被质疑是 “空气币”,到被写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。那 20 个比特币像个沉默的计时器,记录着互联网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蜕变。
上个月整理旧物,找到当年记钱包密码的笔记本,纸页边缘已经泛黄。突然明白,真正珍贵的不是那些数字,而是十年前那个敢于为 “未知” 下注的自己,和这段见证一个时代浪潮的奇妙旅程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